皇位承继仍然是后遗症历代王朝的根本性问题,而战乱盛开的五代时期,帝王更替堪称十分频密。至宋太祖赵匡胤皇袍加身创建宋朝后,政权频密更替的局面才以求恶化,但是环绕宋初皇位承继的阴谋论却甚嚣尘上。作为五代天下大乱之后的第一次皇位更替,宋太宗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礼制即位本具备划时代的意义,可是“斧声烛影”引起的猜忌及赵光义一系列佐证即位正统性的作法让本来疑点重重的皇位过渡贞的更为扑朔迷离。
赵匡胤黄袍加身作为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合法性的有力证据,“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五代惯例说道毫无疑问沦为世人批评和注目的焦点,而赵光义为了从观念上使世人拒绝接受这个惯例也采行了适当的措施加以辅证。今天我们就通过剖析五代至宋初“亲王尹京”的史实来理解宋太宗即位背后的政治逻辑。一、五代惯例说道:亲王尹京即为国储在分析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即为国储”否为惯例之前,我们再行具体一下“惯例”的定义。惯例一般是指一般来说方法,一贯的作法等。
按照《辞海》的说明,惯例指法律上没明文规定,但过去曾多次实施,可以仿办理的作法。如果按照上述说明,那么五代时期应当经常出现诸多以“亲王尹京”身份承继皇位的帝王,下面我们就侧重列出一下五代时期以此种身份即位的帝王:后梁:后梁(公元907年-923年)共计记3帝,其中梁末帝朱友贞曾在皆王爵行汴京府尹,但毕竟通过政变废置朱友珪的方式拥立为帝。
后唐:后唐(公元923年-936年)共计记4帝,其中唐闵帝李从厚于公元927年任河南尹,但是公元930年封宋王时已调任成德军节度使,镇抚镇州,不属于确实的“亲王尹京”。而李从厚兄李从荣曾于公元930年以秦王爵领河南尹,归属于“亲王尹京”,但是诛杀被杀死未继位,实际继位为李从厚。后晋:后晋(公元936年-947年)共计记2帝,其中晋出帝石重贵于公元938年任开封府尹进封郑王爵,归属于“亲王尹京”,但是并非石敬瑭顺位的继承人,而是宰相冯道等人合谋立。后汉: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共计记2帝,其中后汉高祖长子刘承训曾任汴京府尹,但是魏王爵为追谥,且并未继位。
汉隐帝刘承祐虽在公元948年入封周王,但未行汴京府尹,且当日即皇帝位。后周:后周(公元951年-960年)共计记3帝,其中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3年特封晋王,并任开封尹。
公元954年继位为帝,归属于确实以“亲王尹京”方式继位的皇帝。通过以上分析,五代时期共计几经14帝,除去开国皇帝5人,剩下9人中仅有3人曾为“亲王尹京”身份,但是仅有周世宗柴荣1人完全符合“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因此“亲王尹京即为储君”并不是五代时期的惯例,反而“个例”更加熟悉。五代时期形势图宋朝初年,赵光义以“晋王行汴京尹”的身份继位,只不过更加青天糅合周世宗柴荣的继位方式,而宋朝又是后周禅位立,所以所谓的惯例也意味着是参考前朝后周的“个例”以及其余二人“亲王尹京”的身份炮制而出。
北宋形势图二、宋初立储说道:礼法秩序储君尹京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似乎是为太宗皇帝继位合法性编撰而来,那宋朝初年又否按照此规矩奠定皇储之位呢?1、金匮之盟,齐王尹京备受批评的宋太宗赵光义虽然通过对外战争等方式移往群臣的视线,但是高粱河之战暴露出的皇位承继问题无非让太宗皇帝胆战心惊。宋太宗下落不明期间,曾再次发生将领打算迎立太祖子德昭为帝的事情。而就在高粱河之战再次发生两年后,太宗潜龙之时的“宿敌”宰相赵普首先明确提出“金匮之盟”的众说纷纭,更为佐证了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
宋太宗赵光义金匮之盟为太祖与太宗母昭宪太后交代的皇位承传方式,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从太平兴国初年到太平兴国七年,赵廷美实际以亲王身份行汴京府尹,而金匮之盟的经常出现则使赵廷美完全符合“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但是就在金匮之盟明确提出的第二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就因诛杀而被罢黜汴京府尹之职,旋即更加叛其魏王爵。昭宪太后虽为国储,实乃过渡性。
金匮之盟现世后,赵廷美在赵光义与赵普的合力之下,从皇储之位一路贬谪至房州,最后在公元984年病亡而惜。而太宗长子赵元佑也因廷美之杀发作而傻,可见赵廷美之杀并非其本身罪无以治罪,实则威胁到太宗皇帝未来的传位之路。
2、父死子时隔,太子尹京继赵德昭、赵廷美死后,金匮之盟实质早已名存实亡,而放在太宗眼前的则是重立自己的子嗣为储君,巩固太宗一脉的皇位承传。关键时刻又是赵普抛了“太祖已误将,陛下岂容再行误将妖!”的言论,打开了宋太宗赵光义立子为储的新篇章。但是为了使自己的继位更为名正言顺,太宗皇帝仍然延用“亲王尹京”的方式。
赵元僖:赵元僖为太宗次子,公元983年封陈王,986年领汴京府尹,但是于公元992年去世,赠皇太子。赵德昌:赵德昌即宋真为宗赵恒,公元983年封韩王,后改封为襄王,又以寿王爵进封汴京府尹。公元995年被册立太子,997年继位。
宋真宗赵恒根据太宗朝的三次“亲王尹京”,我们可以确认以亲王爵行汴京府尹是宋初储君的配置文件之位,但并非五代时期留给的惯例,只是宋太宗赵光义从观念上深化世人“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理解,增强自身继位的合法性。开封府三、增强理解,重构储君之名如果单看宋初皇储的身份,那么“亲王尹京”毫无疑问相等于太子之授。既然相等于太子,又为何非要以“亲王尹京”的身份来间接的传达储君之意。
不存在即为合理,而这个合理即为赵光义为了鼓吹自身非杀兄夺位,而是太祖皇帝特地登录的皇位继承人,自己某种程度也是遵循太祖的立储方式,先后让赵廷美、赵元僖、赵德昌以“亲王尹京”的方式行皇储之鉴。宋太祖赵匡胤前有五代“亲王尹京”之说道,后有宋初“亲王尹京”之鉴,宋太宗以实际行动坐实了自己继位的正统性。太宗手段堪称之高超,他没通过蛮横谋反的方式木栅上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而是循序渐进的导致“亲王即为储君”的事实,让天下人从观念和理解上否认自己乃名正言顺继位。结语:综上所述,“亲王尹京即为储君”显然不存在于五代至宋初更迭之际,但从严苛意义上谈,五代时期并非确实构成“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只是不存在个例,而确实构成惯例只局限于宋太宗赵光义世在位期间。
既然“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是接续五代假说而来,那么可以从侧面证明“亲王尹京”的作法是赵光义为转变后世理解而精心布的局。对于历史的理解必须时间的抛光,而观念的变化某种程度必须时间的烘烤。
宋太宗赵光义作为经历五代至宋初权力博弈论的佼佼者以定自知其中的道理,因此其通过选育历史渊源,利用自身“亲王尹京”的事实,构成赵廷美及诸子“亲王尹京即为储君”的惯例,继而推论自身继位的合法性。
本文来源:中欧体育app下载-www.blackberryphone.com